足球资讯
足球资讯

热线电话:

雷蒙多卸任后吐真言?美国对华芯片战,最大蠢事竟是自己干的

发布日期:2025-08-25 03:05    点击次数:175

雷蒙多卸任后吐真言?美国对华芯片战,最大蠢事竟是自己干的

吉娜·雷蒙多,这个名字在过去几年里,几乎就是美国对华科技战的代名词。当她还是商务部长时,手里挥舞着“国家安全”的大棒,对着中国的芯片、人工智能、半导体产业一通猛砸,那股狠劲,仿佛要将对手置于死地。可谁能想到,刚从那个位置上下来没多久,她就在大庭广众之下,扔出了一句让华盛顿集体下不来台的话:“别干蠢事,阻止中国是愚蠢的。”

这话的分量,不亚于在前线冲锋的将军,突然调转马头,对着自己的指挥部喊了一声:我们的战术有问题。这盆冷水,直接从国会山浇到了白宫的草坪上,凉得透彻。

要咂摸出这句话里的味道,得把时钟拨回到2023年的夏天。那时候,雷蒙多顶着商务部长的头衔踏上了中国的土地。北京的会谈桌上气氛凝重,上海的黄浦江边却也留下了她的身影,甚至还忙里偷闲去了趟迪士尼。那次访问,本意是给紧绷到快要断裂的中美关系找个透气的口子,算是一种姿态。

结果人还没回到华盛顿,铺天盖地的指责就已经在等着她了。“对华软弱”、“被中国人灌了迷魂汤”,各种帽子扣上来,压得人喘不过气。在美国今天的政治生态里,和中国谈“合作”,几乎等同于政治自杀;提“沟通”,就会被贴上“熊猫拥抱者”的标签。本来是避免误判最基本的工具,硬生生被扭曲成了通敌的罪证。

雷蒙多自己都感慨过,冷战最激烈的时候,美苏之间私下的沟通渠道,都比现在中美之间檯面上的多。这简直是个天大的讽刺。当年的两个核大国,都知道给彼此留条后路,不把话说死。现在倒好,华盛顿的政客们自己给自己套上了紧箍咒,连坐下来好好说话都得掂量再三,生怕被政敌抓到把柄。这种氛围下,误解和冲突的种子,只会疯长。

就在这种自己给自己设限的背景下,美国政府还轰轰烈烈地搞出了一套“AI行动计划”。那份文件厚得像本字典,里面全是雄心壮志:要引领全球AI创新,要大规模兴建数据中心,要把美国的产业链打包成“全家桶”向全球出口,甚至毫不掩饰地要在国际规则制定上,把中国的影响力挤出去。

听起来是不是特别振奋人心?大有毕其功于一役的架势。欧洲的盟友们也跟着摇旗呐喊,纷纷表示要砸钱跟上,生怕被美国落下。一时间,气氛烘托到了顶点,仿佛一场针对AI领域的总动员已经打响。

可蓝图画得再漂亮,也得一砖一瓦地去实现。AI的算力,离不开数据中心这个“骨架”,而数据中心的运转,靠的是电力这个“血液”。在美国,想新建一个数据中心,从项目审批到破土动工,拖上几年是家常便饭。弗吉尼亚州北部,号称美国的“数据中心巷”,近年来就因为当地居民对噪音、高压电线和巨大耗电量的抗议,导致多个项目审批流程被严重拖延。政客们天天在国会山高谈阔论如何卡中国的脖子,自家后院的基础设施建设却被各种流程和利益扯皮拖得步履蹒跚。

这种精神上的亢奋和行动上的迟缓,形成了一种诡异的脱节。嘴上喊着要构建全球AI平台,邀请全世界来用,手上却忙着筑起高墙,今天这个实体清单,明天那个出口管制。这就好比你开了一家全世界最高档的餐厅,却在门口设了重重关卡,还要求食客必须宣誓效忠,否则不准入内。这种做法,最终只会把广大的中端市场,拱手让给那些更开放、更具性价比的对手。

出口管制的反噬效应,美国人自己心里比谁都清楚。短期看,似乎能让对手一时难受,就像在马拉松比赛里绊了对方一脚。可从长远看,这无异于给对手当了免费的陪练,逼着他把腿部肌肉练得更加结实。一轮又一轮的封锁,最终成了中国科技自立自强的最佳“催化剂”。华为的Mate 60 Pro手机,用的就是在美国重重封锁下突围的麒麟芯片,这个活生生的例子,比任何报告都更有说服力。历史一次又一次地告诉我们,外部的封锁,只会加速内部的替代进程。

雷蒙多甚至抛出了一个在华盛顿听起来十分“大逆不道”的观点:在保持自身尖端技术领先的同时,应该有策略地将一部分技术扩散出去,让更多的国家在美国主导的技术生态上运行自己的模型。逻辑很简单,用你东西的人越多,你的标准就越有话语权,你的生态就越稳固。这本是商业上的常识,微软的Windows和谷歌的安卓都是这么成功的。可是在今天的政治环境下,谁敢提这个,谁就是“出卖国家利益”。

更糟糕的是,美国对待盟友的态度也充满了矛盾。一边高喊“团结合作,共建标准”,一边又通过《通胀削减法案》这样的政策,毫不留情地挖欧洲盟友的墙角,法国总统马克龙就曾公开批评该法案对欧洲企业是“极具攻击性的”。对东南亚许诺的安全保障,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;对非洲画的合作大饼,资金和项目却总是迟迟不能到位。信用这东西,就像银行存款,只能取不能透支。一次两次,大家还能理解;次数多了,谁都会给自己留条后路,学会“两手准备”。

回头看看中国这边,很多人总喜欢问一个问题:中国到底有多强?其实,真正需要关注的,不是某个单一指标的强弱,而是它整个体系的运转方式。中国一直在讲开放、普惠、合作,听起来有点像宣传口号,但关键在于,这些口号背后有实实在在的工程和项目在支撑。从海外的通信网络建设,到“一带一路”沿线的产业园区,再到各种人才合作计划,都在一步步落地。

更重要的是,中国庞大的国内市场,为AI技术提供了全世界最丰富、最复杂的应用场景。从智慧城市里的交通调度,到制造业流水线上的质量检测,再到线上教育和远程医疗,AI正在以一种“润物细无声”的方式,渗透到社会的毛细血管里。海量的应用场景产生了海量的数据,这些数据又反过来喂养和迭代AI模型。这种在真实世界里摸爬滚打、快速试错、快速迭代的能力,才是最可怕的优势。

反观美国,正在把“国家安全”的概念无限泛化。正常的商业投资、学术交流、企业互访,都被放在了显微镜下审视,处处是风险,遍地是红线。结果是什么?是供应链成本的急剧飙升,是顶尖人才的流动受阻,是创新项目的拖延和搁浅。这些隐形的成本,短期内看不出来,但等两三年后,企业的财报会把这一切血淋淋地揭示出来。

那么,技术管控还有没有必要?当然有。但必须是精准的、外科手术式的管控。比如,针对那些可能用于军事的敏感技术,或者防止落入非国家行为体手中的高风险模型,建立起从技术检测、供应链审计到最终用途追踪的一整套机制,是完全必要的。现在的问题是,华盛顿的很多政策已经脱离了专业判断,变成了一种政治表演,大家比的不是谁的管控更有效,而是谁的姿态更强硬。

困在政治回声室里的政客们,恐怕很难听进这些理性的声音。因为在那里,冷静和务实反而会成为被攻击的弱点。技术的扩散速度是指数级的,加上美国自身的内耗,那种曾经遥遥领先的优势,正在被快速拉近。这场长跑,不是靠拽住别人的衣角就能赢的。谁的呼吸更平稳,谁的节奏更稳健,谁的后勤补给更充足,谁才能笑到最后。

雷蒙多不是一夜之间突然想通了,她只是在离开那个充满压力的职位后,终于可以把那些在任时无法公开说出口的大实话讲出来。她亲眼目睹了华盛顿是如何被“国家安全”的焦虑所绑架,也清楚地看到了这种自我绑架,最终会让美国在真正的未来竞争中,输掉最宝贵的东西——时间和机遇。

在我看来,这场大国博弈的核心,从来都不是谁能把谁彻底摁死。科技的竞争更像是一场无尽的马拉松,最忌讳的,就是总盯着旁边的人,忘了自己的配速和呼吸。华盛顿现在最大的问题,就是花了太多精力去研究怎么给对手使绊子,却忘了提升自己的体能和耐力。当你的全部战术都变成了如何阻碍别人时,你就已经失去了领跑者的心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