吕梁经济命脉再出发!这条耗资124亿的天路为何让全省揪心?
发布日期:2025-08-29 03:41 点击次数:88
吕梁经济命脉再出发!这条耗资124亿的天路为何让全省揪心?
2024年2月25日,吕梁市信义镇的寒风里传来一声开工令。随着市长张广勇按下复工按钮,沉寂四年的祁离高速建设现场又热闹起来。这条全长96.5公里的高速公路,一头连着吕梁15万百姓的出行盼头,一头系着全省能源运输的大动脉。
要说这条路多金贵?它就像给吕梁山区装了条"钢铁动脉"。通车后吕梁到太原的2.5小时车程能缩到1.5小时,文水到离石原本1小时的路直接砍半。更关键的是,作为青银高速的复线工程,它要分流每天超2万辆的过境货车,相当于给堵成"停车场"的青银高速松了松绑。
可这条路的命途比山路十八弯还曲折。2018年刚开工那会儿,全省都盯着呢,邢台市政集团接手后却状况不断。融资跟不上、施工方说走就走,到2020年初干脆彻底停了工。最离谱的是吕梁市2023年解除协议时,工地上的挖掘机都落了层灰,设备锈得能当废铁卖。后来中交一公局接手,光复工准备就折腾了小半年,复工仪式前前后后准备了三个月。
今年3月复工后,进度明显快了。13.65公里的吕梁山隧道用了"零开挖"技术进洞,智能通风系统能根据车流量自动调风量。施工方还整上了黑科技,BIM技术把预制构件误差卡在3毫米内,效率直接翻番。不过也有让人心疼的地方,有工人说零下20℃还在户外干活,安全帽上全是白霜,手套冻得硬邦邦的。
这条路背后全是故事。离石区信义镇的老张等了五年征地补偿,就盼着路通后把自家酥梨卖到太原超市。文水县刘胡兰镇的红色旅游区,以前因为路不好每年少来30%游客,听说路通后要修4公里连接线,民宿老板们早就在盘算装修新房了。不过争议也没消停,有环保组织晒对比图,说施工占了太岳山保护区边缘的林地,复绿种的速生灌木稀稀拉拉,哪有原来的油松长得密。
要说难啃的骨头,吕梁山隧道绝对排第一。13.65公里的长度能进山西高速隧道前三,穿越3条地质断裂带不说,去年7月还碰上涌水事故。施工队24小时抽水,光排水设备就砸进去800多万。不过新技术也顶了大用,智能消防系统0.5秒就能喷淋,隧道墙上装了温度传感器,山体稍微动一动就能监测到。
经济账也算得明白。路修通后吕梁每年能多运3000万吨煤炭,运输成本降15%。沿线配套更实在,新建的充电桩服务区能同时充50辆新能源车,物流中心还装了智能分拣系统。听说有企业已经盯上这块地,要建煤炭交易市场,保守估计能带动2000多人就业。
不过事儿也不都顺溜。文水县征地补偿标准闹得沸沸扬扬,4.2万元每亩的补偿款,县城买房都不够付首付。有村民掰着指头算,自家5亩地被征,补偿款刚够凑个首付零头。反观砂石料供应商,靠着项目垄断每吨净赚50块,这差距看得人心里堵得慌。
站在2025年8月往回看,祁离高速已经干了40%的活。路基基本成型,特大桥的桥墩像巨人似的立在山坳里。施工队正啃最后一块硬骨头——开栅枢纽的立体交叉施工,得把青银高速和吕梁环城高速无缝接上,这技术难度跟在豆腐块上雕花差不多。
这条路就像面镜子,照见基建狂奔里的光和影。等2026年底通车那天,吕梁的沙棘能更快运到京津冀,可那些被移走的油松、新栽的灌木,又该谁来记挂着?就像工地上刷的那句标语:"要速度更要温度,要发展也要绿水青山。"
经典语句:
"修路不是和山较劲,是得在发展和生态里找平衡"
"钢筋水泥铺的是路,连起来的是人心\