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方不满,晒出日本花560亿拦中国阅兵的证据,这钱到底被谁赚了
发布日期:2025-09-01 10:38 点击次数:149
日本最近的这出戏,玩得太明目张胆了。就在中国准备举行“9·3阅兵”前夕,它竟然公然给活动扣了个“反日”的帽子,还通过外交渠道去游说欧亚各国不要参加。中方火气很大,已经严肃交涉,要求日本澄清。
从央媒旗下的“玉渊谭天”披露的消息来看,这可不是临时起意,而是有剧本、有准备的。日本对这种事的投入,不是小打小闹,而是长达十年的系统工程。
据披露的调查,自2015年中国首次举行抗战胜利纪念阅兵以来,日本就启动了一个外务省的“海外战略信息传播”项目,专门对外美化日本形象、淡化侵略历史影响。这套操作的总预算超过了560亿日元。钱花到了哪?重点就是塑造日本在领土完整、历史认知、和平贡献等方面的所谓“正确形象”。
不光是宣传,他们还直接下场去改海外教科书里关于“慰安妇”的记载。资助外国学者、媒体人来发表“亲日”内容,甚至专门培养一批能帮他们说话的外国人。这可不是搞文化交流,这是在挑战人类的基本良知。
这也就解释了,有些时候网络上会突然冒出一大批反对中国纪念抗战的声音。《南京照相馆》这样的主旋律影视作品,会被人无脑攻击。这些攻击里当然有盲目跟风、以为自己“独立思考”的人,但更多的,是日本外务省花钱豢养出来的“亲日”网军和意见领袖,他们有组织地发动舆论战,把二战史观往日本的叙述方向带。
这事今年还在加码。2024年,日本外务省在“海外战略信息传播”项目上的预算就达到了62.2亿日元,相当于过去十年总预算的十分之一。意思很明显,他们担心中国今年大规模的抗战胜利纪念活动,会把十年来苦心经营的宣传成果一笔勾销。
日本的算盘是这样的。一方面,中国现在的活动影响大,国际关注度高,正面传播的史观会直接冲击他们铺垫十年的“形象工程”。所以必须加大投入去冲淡、干扰。另一方面,中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近年有了质的跃升,日本对“中日再战”的敏感情绪一直存在。他们想的是,用日本版本的历史叙事唤起中国人的同情心,制造一种“日本也有委屈”的假象,从心理上弱化中国军民对日本的敌意。
这种心理战思路,说到底就是南辕北辙。要是真想避免误判冲突,就应该老老实实反思侵略罪行,而不是花560亿去洗白历史。问题就在于,他们的对华战略根子里,还是没放弃那个旧梦。只是现实里,中国的实力和地位今非昔比,日本要真想铤而走险,结局不会好。
要说这次的明目张胆,还得从一个细节看出味道。日本不仅仅在国际场合搞公关,还直接走进我们的网络舆论场,用中文发起认知战。那些账户,发着貌似“客观中立”的言论,实则处处埋着历史修正的线索,这种战法,早已超过了外交层面的小动作。
你看,中方这次的反应也很直接。既然证据在手,那么这些外务省背后推动的歪曲史实、美化侵略的卑鄙手段,就会被一一戳穿。虽然短期内未必能切断他们的资金链,但收钱替他们说话、帮他们带节奏的人,一个都别想全身而退。
这里面最要命的是,那些参与其中的人,本质上就是在吃里扒外。在我们的语境里,这种事就是投敌叛国。历史上,这样的下场大家都清楚。别以为在互联网上换个马甲,或者销声匿迹几年就能把事抹掉,互联网的记忆比他们想象得长得多。
从2015年的首次阅兵,到今年的大规模纪念,日本这条暗线一直没断过。每一次他们的预算投向几乎都是同样的套路:找学者、找媒体、找“代言人”,甚至渗透到教育系统里去改教科书。他们很清楚,在国际舆论中抢占叙事权,等于是在二战历史问题上给自己打免罪牌。
反过来说,这也提醒我们,自己的舆论阵地必须自己守。有人以为网络攻击只是意见分歧,但当对方是有明确政治目的、拿着真金白银下场的国家机构时,这就不是单纯的“言论自由”了。这才是认知战的真相。
这次规模更大的“9·3阅兵”,无论从军事展示还是政治意义上,都会引发外界关注。日本的害怕是可以理解的,因为他们心里清楚,这不只是一起纪念活动。这是对抗战史观的再次凝聚,对亚洲近代史的一次强有力的提醒。
所以,他们才会用钱和影响力去四处游说,让别的国家不要参加。但问题是,国际社会对二战历史的认知并不是轻易就能被改写的。尤其是侵略者和受害者的立场,摆在那里的事实不是一句公关口号能抹去的。
更尴尬的是,他们在国际场合一边强调所谓“积极和平贡献”,一边在国内政治和外交中不断走向右倾化。嘴上喊和平,手上加军费,这种反差,很难骗过所有人。
长期来看,这场围绕历史认知的较量还会继续。二战结束近八十年,日本依然没能彻底放下对历史的选择性记忆,这是他们自己无法跨过的坎。而中国在军事、经济、国际影响力上的提升,让这种认知冲突无法被掩盖,反而越来越直接。
至于那些替日本带节奏的人,他们在网络上的所作所为也会成为未来的证据。无论是当下的政治斗争,还是未来的历史回溯,这些信息都会留下痕迹。到时候,他们能不能面对那一刻,就另当别论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