密云水库泄洪1120立方米每秒市民紧急避险远离河道
发布日期:2025-08-01 20:19 点击次数:128
密云水库因强降雨持续泄流,下游河道水位飙升,相关部门紧急呼吁市民远离水域并启动二级应急响应。这一事件不仅是防洪调度,更是对城市公共安全的严峻考验。在气候变化加剧的今天,如何提升全民防灾意识、规范避险行为,成为守护生命安全的关键课题。
最近北京的天气,简直是“水逆”本逆。从7月23日开始的连日强降雨,让密云水库“压力山大”,入库水量累计高达7.3亿立方米!为了给后续可能到来的“暴击”预留防洪库容,水库从27日下午开始持续泄流,最大下泄流量冲到了1120立方米/秒,累计下泄了1.2亿立方米。这可不是什么“免费水上乐园”,而是防汛部门为了保障下游数百万居民生命财产安全的“极限操作”。潮河、白河、潮白河等河道水位瞬间飙升,水深流急,密云、怀柔、顺义、通州等区的水务部门都紧急喊话:别去河边“打卡”,别去钓鱼捕鱼,更别抱着“看热闹”的心态靠近!
这场泄洪,是自然界的一次“肌肉展示”,也是城市韧性的一次“压力测试”。它看似离我们很远,实则与每个人息息相关。然而,当警报拉响、劝告发出时,我们真的听进去了吗?那些在河边“打卡”、甚至试图下水捕鱼的身影,无不暴露了一个令人担忧的现实:我们的防灾意识,还远远没有达到“满分”状态。
为什么会这样?答案或许在于公众安全教育的“失焦”与“断层”。我们常常沉浸在“岁月静好”的日常中,对极端天气带来的潜在威胁缺乏直观的感受和深刻的认知。当预警信息发出时,很多人要么觉得“小题大做”,要么压根不知道该如何应对。比如,2025年6月贵州某高速桥梁因强降雨诱发山体滑坡垮塌,虽因提前管制避免了伤亡,但类似的“惊心动魄”却仍在提醒我们,对风险的麻木是最大的风险。更令人痛心的是,2025年6月湖南张家界一起货车夫妇被洪水冲走的悲剧,以及2023年河南郑州暴雨中车辆涉水熄火后未能及时弃车酿成的惨剧,都像警钟般敲响:侥幸心理,往往是灾难的“催化剂”。
面对日益频繁和极端的自然灾害,提升全民防灾意识,不再是“选修课”,而是关乎生命安全的“必修课”。这不仅需要政府层面的“硬核”保障,更需要我们每个人的“软实力”提升。那么,如何才能补齐这块短板?
首先,让预警“叫应”更精准、更直达。借鉴湖北省“直通式叫应”机制,将预警信息直达县级党政主要负责人,并辅以“三早三快四联”策略,确保信息获取早、研判早、发布早,并实现快速到岗、快速呼叫、快速回应、联合行动。同时,推行广东等地“双重叫应”机制,确保预警不仅抵达责任人,更能通过社区网格、应急广播、手机短信等多种渠道,精准触达每一位受威胁的群众,特别是流动人口和偏远地区居民,打通预警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其次,将避险知识“具象化”、行为“规范化”。除了“远离河道”的基本提醒,我们更需要一套易于理解和记忆的个人避险“操作手册”。例如:
关注预警,立即响应: 收到暴雨、山洪红色预警,不抱侥幸,立刻行动。车辆涉水,果断弃车: 水深及轮胎一半或车门下沿,立即弃车逃生。牢记“三不原则”:不二次点火、不贪恋财物、不盲目涉深水。关键时刻,用安全锤击打侧窗四角破窗,多人同车时,指定强壮者先破窗,老弱妇孺从中间座位转移,避免车辆失衡。山洪泥石流,垂直避险: 身处山区遇暴雨,迅速转移至安全高地。若泥石流来袭,立即向垂直于泥石流两侧的山坡上方跑,切勿顺沟方向跑。雷电避险,远离空旷和金属: 暴雨伴雷电时,避免在室外空旷场所停留,不接触金属,不站在树木电线杆下,不室外使用手机。突遇雷电,立即下蹲,双脚并拢,身体其他部位不触地。紧急求救,明确方位: 被洪水围困,设法联系防汛部门,报告方位和险情,积极寻求救援,抓住漂浮物自救。备好应急包,规划逃生路线: 家中常备手电筒、急救药品、食物等应急物资,并提前规划好紧急避险路线和避难场所。
密云水库的泄洪,是一次成功的防汛调度,也是一次全民防灾意识的“大考”。在气候变化日益加剧的今天,我们与自然的对话将更加频繁。未来,面对更多的“极端天气”,我们能否交出一份合格的“避险答卷”?这不仅仅取决于科技的进步,更取决于我们每个人的“防灾自觉”。别让一时的好奇心或侥幸心理,成为你生命旅程的“句号”。守护生命安全,从你我做起,从现在做起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