足球资讯
足球资讯

热线电话:

那代“摸石过河”的70后,正把舞台轻轻交给明天

发布日期:2025-08-29 02:54    点击次数:85

文:北京太和金樽&山东酒优盟杨金贵

站在时光的河岸边回望,70后总带着一身鲜明的时代褶皱——生在粮票还没完全退场的年月,长在“个体户”还是新鲜词的转型期,中年又撞上互联网浪潮的急转弯,一辈子都在“没地图、没灯塔”的河里,踩着硌脚的石头往前走。如今,当鬓角的霜色盖过黑发,当加班的灯光换成带孙辈的晨光,他们正带着满手“摸石”的老茧,悄悄退出曾经奋力搏击的舞台。不是谢幕,而是把半生蹚出来的路、攒下来的暖,稳稳交到下一代手里。

他们的“摸石”,是在时代的裂缝里,踩出第一条“敢试”的印子。70后刚闯社会时,“铁饭碗”开始生锈,“下海”像一场没底的冒险。有人从倒闭的国营纺织厂出来,攥着被汗水浸软的身份证,在深圳华强北或者在北京海龙大厦租下比课桌还小的摊位,白天用塑料袋裹着样品跑客户,晚上蜷在堆满电子元件的仓库里,就着应急灯啃冷泡面——那时没有“创业教程”,连“市场规则”都是靠一次次碰壁攒出来的:发出去的货被压款,就蹲在对方厂门口等三天;遇到假货砸招牌,就咬牙把假货全烧了,贴出“假一赔十”的手写告示。也有人没读过大学,跟着老乡挤绿皮火车去义乌,挑着灌满雨鞋的担子走街串巷,把发卡、纽扣按几分钱的利润卖给街坊,后来竟在城郊租了小厂房,自己画图、生产。他们不是天生勇敢,只是知道“不蹚就没路走”,那些被河水泡肿的脚、被日晒裂的手,最终在计划经济的余温与市场经济的浪头间,踩实了第一块“试错”的石头,让后来的创业者再过河时,能少踩些硌脚的沙。

他们的“坚守”,是把时代的重量,裹进柴米油盐的暖里。70后的中年,总裹着一层“两头扛”的压力:上有要定期去医院的父母,把降压药按日期分在药盒里,每天打电话问“今天吃了吗”;下有要交大学学费、房贷的孩子,抽屉里的合同上,签名还带着当年熬夜改方案后的疲惫。偏偏这时互联网来了,习惯了手写台账的人,要对着电脑学Excel,眼睛花了就戴老花镜,错了就删了重输;开了十几年的服装店被电商抢了生意,就每天关店后学三小时直播,第一次镜头前忘词,就对着镜子练到凌晨。他们从不说“生不逢时”,只把“再撑撑”挂在嘴边:父亲在工地摔了腿,瞒着家人继续去干活,直到疼得站不住才去医院;母亲为了帮子女凑首付,把攒了二十年的金镯子卖了,转头说“我不爱戴这些”。他们的坚守从不是为了“留名”,只是想让家人在浪潮里有个安稳的落脚地——餐桌上永远有热饭,父母床头永远有常备药,孩子打电话时永远能说“缺钱了跟家里说”。

如今他们退场的模样,满是藏不住的温柔。曾经在谈判桌上据理力争、在工厂里盯着生产线、在批发市场扛着货箱的70后,如今已经有人换了角色:早上送孙辈去幼儿园,书包上挂着孩子喜欢的卡通挂件;下午在小区花园跟老伙计下棋,说起当年“摸石”的日子,会笑着摆手“都是老黄历了”;晚上学用视频剪辑,把孙辈的日常剪成短片,发在家庭群里等着子女点赞。他们不再是社会的“主力军”,却把最珍贵的东西悄悄传递:把当年记生意账的旧笔记本递给儿子,扉页上“诚信为本”的字迹被磨得发亮;教女儿腌咸菜时,说起当年物资紧俏时“一颗咸菜配两碗饭”的日子,末了补上一句“现在日子好了,也别浪费”。那些在时代里摸爬滚打攒下的道理,从不是生硬的教导,而是藏在菜香里、旧物件里,温温柔柔地传给下一代。

潮头总会推着新人向前,可70后踩过的石头,早已长成了后来人脚下的路基;他们攥过的苦,最终酿成了日子里的甜;他们守过的暖,成了时代里不会凉的温度。当我们看着他们带着儿孙在公园散步的背影,看着他们给子女讲“当年”的模样,会明白:他们的“退出”从不是落幕,而是把半生的经历,写成了一封给后来人的信——信里写着“别怕试错,石头要自己摸才稳”,也写着“再难的日子,守住家就有底气”。

这代“摸石过河”的70后,或许有人开始不再站在舞台中央,却早已把自己活成了时代的底色,温柔又坚定地,托着后来人走向更远的河对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