携程“调价助手”风波:隐性“二选一”背后的行业困局
发布日期:2025-10-09 17:05 点击次数:189
2025年9月,携程旅行网在45天内两度被市场监管部门约谈,核心矛盾直指其“调价助手”功能——这个被包装为“市场工具”的系统,实则成为平台利用算法优势对酒店商家实施隐性“二选一”的利器。从郑州到贵阳,从酒店老板联名举报到新华社深度曝光,这场风波揭示了在线旅游平台与商家博弈中潜藏的深层危机。
一、算法霸权:定价权争夺战
“调价助手”的运作机制堪称“价格监控器”。该系统通过扫描全网酒店价格,一旦发现商家在其他平台定价低于携程,即自动调低价格或强制参与促销。宁波某酒店店长李经理的遭遇极具代表性:其酒店房源在未被告知的情况下被纳入“七五折”促销,而商家申报的优惠幅度仅为“八五折”。更荒诞的是,华南某酒店店长发现“调价助手”被业务经理强制重启,关闭按钮形同虚设。
这种“开易关难”的设计,本质是流量绑架。携程将调价功能与平台挂牌资格深度捆绑,特牌商家需承诺全网独家合作,金牌商家则需接受比美团低5%的价格。商家若拒绝,将面临流量限制、搜索降权等隐性惩罚。郑州二七区某电竞酒店经营者杜女士直言:“这就像市场强制要求你摆摊必须比隔壁便宜,否则就别想在这儿做生意。”
二、流量陷阱:从“必选项”到“吸血链”
携程的市场支配地位构建了残酷的生存法则。其GMV市占率高达56%,远超美团、飞猪等竞争对手。这种优势转化为对商家的绝对议价权:基础佣金率12%-20%,特牌商家达15%-20%,部分稀缺资源甚至高达30%。若想获得流量倾斜,商家还需购买“金字塔”“云梯”等推流产品,额外支付5%-10%佣金。
更隐蔽的是“竞争圈”产品。A酒店通过付费将B酒店标记为竞争对手,当用户浏览B酒店后下翻页面时,A酒店自动弹出。这种“偷流量”行为迫使商家陷入恶性竞争:昆明万达广场某酒店为提升排名,不得不接受调价助手将价格调低至成本线以下,每售出一间房即亏损一间。
三、生态崩塌:三方共赢的幻灭
携程的强势挤压已导致行业恶性循环。2024年酒店行业平均RevPAR降至118元,同比下滑9.7%;ADR跌至199.9元,降幅5.8%。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携程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达92亿元,日均赚取5082.87万元,相当于北京1613家酒店半年总利润。
这种失衡正在摧毁消费体验。为压缩成本,酒店被迫降低服务标准:欢迎果盘从丰盛搭配缩水为“一个苹果+一根烂香蕉”,人房比下降导致前台服务响应迟缓。央视网评论指出:“当平台把商家逼到降本增效的死胡同,最终受损的是消费者口碑和行业长远发展。”
四、监管亮剑:算法霸权的边界
面对持续发酵的争议,监管部门已展开行动。郑州市市场监管局要求携程修订合同条款、优化调价工具、建立长效合规机制,并立案调查其“利用技术手段强制交易”行为。法律界人士指出,携程通过算法限制商家定价自由、阻碍多平台经营的行为,与“二选一”存在本质一致的反竞争效果,涉嫌违反《反垄断法》。
这场博弈的终极命题,是算法主导的商业世界中市场公平的底线。当56%的市场份额赋予平台制定规则的权力,监管的缰绳必须及时收紧。正如新华社所言:“技术创新不应成为滥用市场力量的工具,平台经济的健康发展,终究要建立在公平竞争、尊重市场主体权利的基础上。”
携程“调价助手”风波,实则是平台经济从流量争夺转向生态重构的转折点。唯有拆掉算法筑起的高墙,让定价权回归商家,让选择权回归消费者,才能重建平台、商家、用户的三方共赢生态。
下一篇:电机壳体模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