足球资讯
足球资讯

热线电话:

「随笔」申艳娟|看电影《志愿军:浴血和平》:炮火与谈判桌间的和平史诗

发布日期:2025-10-10 23:56    点击次数:80

看电影《志愿军:浴血和平》:炮火与谈判桌间的和平史诗

作者 申艳娟

国庆节假期第三天下午,看电影《志愿军:浴血和平》。走出影院时,片尾老兵的身影仍在脑海中挥之不去。《志愿军:浴血和平》作为三部曲的收官之作,没有停留在单纯的战争叙事,而是用747天“边打边谈”的历史脉络,在炮火硝烟与谈判交锋的双线交织中,完成了对和平的深刻叩问。

影片最精妙的叙事在于前线与谈判桌的共振。上甘岭坑道里,战士们用“气多钢少”的意志硬抗敌军炮火,每一寸阵地的争夺都浸透着鲜血;板门店谈判室中,中方代表面对6万页错误文件据理力争,每一次交锋都关乎国家尊严。这种“打是为了谈,谈要靠打来撑”的逻辑,让观众清晰看见:谈判桌上的底气,永远来自前线战士的浴血坚守。金城战役的坦克对决、铁道反“绞杀战”的信号灯,这些宏大场面并非单纯的视效展示,而是和平谈判最坚实的后盾。

真正击穿人心的,是战火中那些滚烫的“人情味”。彭昱畅饰演的姚庆祥,想为母亲拍张照片的朴素心愿,最终随生命一同定格在中立区的枪声里;周政杰演绎的黄继光,生前和战友凑钱买蓝墨水想学写字寄家书,那句“别告诉我娘”成为永恒的遗憾。朝鲜阿玛尼每天为胃不好的林月明端来的白粥,军工专家吴本正对战友弟弟的守护,这些细微的情感在焦土上绽放出人性的暖意,让英雄不再是遥远的符号。而串联起李家三口的那把钥匙,从父亲出征时的嘱托到老年李晓手中的锈迹,锁住的是千万家庭的思念,更打开了“小家”与“大家”的情感共鸣。

角色的成长弧光让历史有了可感的温度。张子枫饰演的李晓,从初登国际舞台的青涩助理,到前线高喊“子弹杀不死歌声”的战士,最终在谈判桌前坚定说出“No!”,完成了从渴望团圆到守护和平的蜕变。杨三弟则从“不会开保险”的新兵,成长为用相机为英雄存证的记录者,诠释了另一种“铭记的英雄主义”。他们的转变告诉我们,抗美援朝不仅是立国之战,更是一代人的青春与传承。

当片尾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的真实画面出现,银幕内外的时空悄然重叠。《志愿军:浴血和平》或许在叙事上存在争议,但它成功让不同年龄的观众读懂了“和平从不是妥协换来的”。那些在战场上牺牲的年轻生命,那些在谈判桌前坚守的身影,共同铸就了如今的安宁。这,便是这部电影最珍贵的价值——让我们在回望中铭记:每一份和平,都值得以血捍卫。

作者简介:申艳娟,1963年10月出生,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人。系原北京军区守备第3师首任政委申泰昌的女儿。现居住在北京,在北京城建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工作,是一名电气工程师,现已退休,被聘为国家国史教育与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高级专家,紫云书画院副院长,有多篇文章在网络等多家媒体发表。业余爱好:旅游、运动、写作。

往期回顾

【随笔】申艳娟|北京蟹岛汤泉:藏在京城一隅的疗愈时光

【随笔】申艳娟|北京三眼井胡同里的美术馆:在灰瓦之间撞见艺术的呼吸

【随笔】申艳娟|北京黑桥公园:藏在朝阳区的自然与艺术褶皱

【国庆特稿】申艳娟|七律·贺建国七十六周年

【随笔】申艳娟|缅怀先烈,共铸民族脊梁

【随笔】申艳娟|登关望古,走进山海关古城一条街

【随笔】申艳娟|漫步北戴河奥林匹克公园,在海风中致敬拼搏

【走遍中国】申艳娟|踏访秦皇求仙处,对话千年入海梦

【随笔】申艳娟|漫步西港花园:在山海之间遇见旧时光

【随笔】申艳娟|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七十周年

【随笔】申艳娟|北京地坛书市:一场书页间的秋日约会

【诗歌】申艳娟|秋分

【随笔】申艳娟|观电影《731》:铭记是对历史最深的敬畏

【走遍中国】申艳娟|北戴河鸽子窝公园游记

【诗歌】申艳娟|咱从洋河走来,相聚在北戴河;咱从守三走来,唱响战友之歌——贺守备三师部分战友(以师医院为主体)北戴河聚会

【走遍中国】申艳娟|登秦皇岛抚宁天马山

【特稿】申艳娟|忆九一八·九十四载警钟声

【走遍中国】申艳娟|山海之间,触摸长城的千年脉搏

【散文】申艳娟|雄关漫道,山海凝魂

【走遍中国】申艳娟|登山海关老龙头:观山海相拥,品长城风骨

【随笔】申艳娟|走进装修后的北京站:老站房里的新时光

【随笔】申艳娟|走进北京通州宋庄:触摸平津战役的历史脉搏

【走遍中国】申艳娟|寻迹北京房山云居寺:穿越千年的信仰与时光